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术会议
投稿系统

缺氧和呼吸专业委员会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缺氧和呼吸专业委员会大事记

 

 

 

一、缺氧和呼吸专业委员会简介

 

 

       缺氧和呼吸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7年,以从事缺氧和呼吸病理生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者为基本会员,吸收从事高原医学、呼吸系统疾病等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工作者参加。通过举办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团结国内外有关病理生理学者、生理学者、高原医学工作者和临床医学工作者,促进学术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缺氧和呼吸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已成功地举办过九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和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历次学术会议上,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学术气氛活跃浓厚。注重培养和鼓励青年病理生理学工作者努力向上、不断进取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通过开展青年病理生理工作者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激励了青年病理生理学工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获得好评。

 

 

 

二、历届专业委员会组成及主要学术活动

 

 

 

1. 历届专业委员会

 

 

第一届专业委员会(1987年~1993年)

主任委员:孙秉庸

副主任委员:王迪浔,薛全福

委员:吴中立、严仪昭、温光楠、黄善生、金丽娟、李立

秘书:高京生

 

 

第二届专业委员会(1993年~2003年)

主任委员:孙秉庸

副主任委员:王迪浔,薛全福

 

 

第三届专业委员会(2003年~2007年)

主任委员:高钰琪

副主任委员:凌亦凌,刘声远,李志超

委员:王殿华,于忠和,格日力,龚永生,周其全,王辰,高海鹏,阮英峁,徐永健,杜继曾,王晓明

秘书:黄庆愿

 

 

第四届专业委员会(2007年~2012年)

主任委员:高钰琪

副主任委员:李志超,龚永生,胡清华

委员:于忠和,格日力,周其全,王辰,高海鹏,徐永健,陈学群,王殿华,王晓明,黄新莉,叶红,黄庆愿

秘书:黄庆愿

 

 

第五届专业委员会(2012年~2017年)

主任委员:黄庆愿

副主任委员:胡清华,刘金保,徐涌

委员:陈学群,崔建华,董昭兴,冯斌,高钰琪,高文祥,格日力,龚永生,黄新莉,黄学文,李志超,王福领,徐成丽,叶红,于忠和,张博,朱大岭,朱玲玲

秘书:蒋春华

 

 

第六届专业委员会(2017年~2020年)

主任委员:黄庆愿

副主任委员:胡清华,刘金保,徐涌

委员:陈学群,崔建华,董昭兴,冯斌,高钰琪,龚永生,黄新莉,李志超,徐成丽,叶红,张博,朱玲玲,边巴,杜玉国,宁文,潘磊,王健,阳盛洪,郑晓东

秘书:李鹏

 

 

第七届专业委员会(2020年-至今)

主任委员:胡清华

副主任委员:刘金保,徐涌

委员:马四清,马克涛,王健,边巴,宁文,叶红,朱莉萍,李志超,陈学群,陈德伟,张博,郑晓东,唐向东,徐成丽,徐金富,高钰琪,龚永生,黄庆愿,黄新莉,董昭兴

秘书:朱莉萍

 

 

 

 

2. 主要学术活动(附照片)

 

 

     

第一届:1987年9月27-29日,石家庄

      缺氧和呼吸专业委员成立大会暨第二次学术会议在石家庄市召开。会议收到学术论文68篇,到会代表49人。会议除学术论文交流外,还安排六个专题学术报告,并从23篇青年论文中评选出7篇优秀论文(谢剑鸣、夏一阳、谢忠琳、胡志强、明志、徐翎、阎明)。选出第一届专业委员会人员组成。

 

 

 

第二届:1993年5月6-8日,武汉

      全国第四次缺氧和呼吸病理生理学术会议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举行。会议收到论文91篇,有48名代表到会参加了学术交流。会议评选出青年优秀论文10篇。会议进行了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选出了第二届缺氧和呼吸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

 

 

 

 

 

 

     

第三届:2003年9月16-18日,成都

      全国第六次缺氧和呼吸病理生理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8篇,有48位代表到会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安排了4个专题学术报告和28个大会论文报告,并选出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1篇(黄新莉),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委员会。

 

 

 

第四届:2007年11月1-3日,温州

      第七次全国缺氧和呼吸病理生理学术会议在浙江温州举行。会议收到学术论文87篇,有45位代表到会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安排了6个专题学术报告和24个大会论文报告,并选出青年优秀论文5篇(一等奖:周晓红、谭小玲、范小芳,优秀奖:陈桃香、罗勇军),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委员会。

 

 

 

 

 

 

 

      

第五届:2012年11月29-12月2日,昆明

      第八次全国缺氧和呼吸病理生理学术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会议收到学术论文89篇,有87位代表到会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安排专题报告6个、大会报告29个。评选出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1个(袁志兵)、二等奖2个(谭如彬、蒋春华)、三等奖四个(张博、李鹏、陈德伟、宋珊珊)、优秀奖6个。选出了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五届缺氧和呼吸专业委员会。

   

 

 

 

 

 

 

 

 

第六届:2017年6月14-17日,重庆

      第十次全国缺氧和呼吸病理生理学术会议于2017年6月14日~17日在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举行。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摘要97篇,有80余名代表到会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安排了专题讲座、大会报告,进行了青年优秀论文报告和评选活动。会议评选出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3名(肖瑞、于秀峰、马志强),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3名(刘宝、曾宪琴、郑晓东),青年优秀论文优秀奖2名(何云凌、郑秋玉)。选出了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三、缺氧和呼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介绍

 

 

 

 

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孙秉庸

 

      1920年9月生,吉林龙井市人,我国著名的第一代病理生理学和高原医学专家。历任华西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助教、讲师,第三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教授、主任等职。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先后牵头组建了第三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和高原医学研究室。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缺氧、高原医学和烧伤等领域,尤以缺氧为突出。1958年,他通过高原现场研究提出: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和它所引起的肺血管壁结构改变是高原心脏病发生的中心环节,从实质上看,高原心脏病是肺心病的一个类型。这一论点后来一再为国内外学者所证实。先后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多项,主编教材和专著多部。曾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以及缺氧和呼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多年,为我国病理生理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第三、四届主任委员:高钰琪

 

      1962年5月生,内蒙古察右中旗人,历任第三军医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以及高原军事医学系主任等职,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首届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领军人才,总后“科技金星”、首届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立一等功一次。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课题、军队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共计2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1项。主持起草国家标准1部、国家军用标准2部,参加起草国家职业病标准1部。主编、副主编专著和教材12部,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培养博士后5人,博士研究生35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

 

 

 

 

第五、六届主任委员:黄庆愿

 

      1967年11月生,山东省莱芜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第三军医大学病理生理学与高原病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等职。长期工作在病理生理学和高原医学教学科研第一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原生理学》教材1部。主持完成重庆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军队科研课题多项。在包括Journal of Neuroscience在内的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荣立三等功一次。

 

 

 

 

第七届主任委员:胡清华

 

      胡清华,男,华中科技大学病理生理学系教授、主任,二级教授,国家卫键委呼吸系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缺氧与呼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与肺血管疾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和组长、美国心脏学会(AHA)、英国Welcome Trust基金会评审人。从事肺动脉高压、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研究, 获美国医学研究联合会(AFMR)、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包括重点项目)及科技部的连续资助和荣誉奖励,论文发表于Circula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Lancet,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Hypertension,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等专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