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术会议
投稿系统

科普专题

 

关注

 

关注

执行切实有效的防癌措施

发布时间:2016年2月26日 来源: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防患未然         

《黄帝内经》写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好的医生治病,是能够在病情还没有发展到某种状况时,他就已经能掌握病情,配合早期治疗,或刚要发生于萌芽之时就歼灭于无形,预防病情的发作。如果等疾病已经形成才去治疗,就像渴了才去掘井,战争起来后才想到去打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黄帝内经》这一理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也突出了预防在先的主题。

战国时期声名显赫、家喻户晓的神医扁鹊,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术。司马迁作《史记》还专门为扁鹊立了传。有一次他治好皇帝的病,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里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刚刚发作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们的村子里才小有名气。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见的都是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他们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虽然名气要比两位兄长大得多,但医术却不及他们。”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可鲜明地看出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这个故事当然是个寓言式的故事,但这个故事也说明,世人多不注重保健,而在治病,多不注重防病于未然,而注重如何才能最快地治病。

唐代名医孙思邈又发展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把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 “上工”、“圣人”,这说明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肺癌是可以预防的

目前,肺癌虽然是癌症死亡中的“第一杀手”,但它却是各种癌症中病因最为明确,因而是最可以预防的一种癌症。从某种意义上说,肺癌是一种人造肿瘤,肺癌高发因素主要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因而只要我们行动起来,远离烟草和危险致癌因素,并尽可能远离空气污染的环境,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就可以有效避免肺癌的发生,这是你我都能够做到的。

肺癌的三级预防:其实就是没有肺癌时做远离肺癌病因的一级预防;定期检查发现早期肺癌的二级预防;和减少肺癌并发症治疗的三级预防。

Ⅰ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根本在于加强对病因的研究,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肺癌进展迅速且预后不良,缺乏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应把一级预防放在首位。

Ⅱ级预防  又称"三早预防",包括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尽可能筛查高危人群,早期发现,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定期应用X线检查(透视、胸小片、胸正侧位片、断层片、低剂量螺旋CT片)、痰液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手段。发现可疑情况,再作进一步检查。英国、日本、美国的多项研究证明,90%的早期肺癌手术后生存期>10年。因此不必太惊慌,关键是提高安全意识,警惕身体的异样,及时咨询专业医师。切忌麻痹大意,或偏听偏信游医、偏方等,坐失良机。

Ⅲ级预防  是在疾病的临床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目的是为了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对确诊的肺癌病人给予及时、最合理的综合有效的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有效防止癌症的复发和转移。注重康复、姑息和止痛治疗,进行生理、心理、营养和锻炼指导,尽量提高肺癌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人们总是停留在以往的记忆中,认为肺癌治疗总是"死去活来",但是随着医学水平的飞速发展,目前肺癌的治疗已今非昔比,把肺癌转变成"慢性病"的时代已经来临。

癌症是人类的大敌,但终究是能被征服的。目前人类掌握的癌症知识,已使我们可以避免一半以上的致癌危险。进一步的研究将使我们发现和避免更多的致癌因素。科学家们预言,只要人类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那么在不远的将来,现有90%的癌症都是可以预防的。

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出版“肺癌可防可治”书第53-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