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术会议
投稿系统

学会新闻

 

关注

 

关注

知生理而晓生命-第七届中国危重病科学研究及治疗技术大会胜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4年4月29日 来源: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知生理而晓生命-第七届中国危重病科学研究及治疗技术大会胜利召开!

 

 

 

      “知生理而晓生命,病虽危重,行则将治。”对生理认识的进步,以及对生命支持技术的临床需求,催生了重症医学的起步,其不断更新也必将促进重症医学深层次可持续发展。4月19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安徽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协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第七届中国危重病科学研究及治疗技术大会”在华佗的故里安徽合肥召开。大会以“生理·生命”为主题,强调病理生理学在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中的重要性,重症病人的治疗应该是生理学和治疗技术的结合,希望使病人回归生理状态,最大程度获益。

 

      纵观人类医学史,重症医学是年轻的,从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ICU诞生至今,这个基于生理学的临床医学学科不断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在继承传统和打破传统中,为救治危重患者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是我国重症医学领域的第一个行业学会,始终致力于搭建学术交流和推广平台。“汇研究与技术之智,成就重症大医之道”,中国危重病科学研究及治疗技术大会已成为国内重症医学界的品牌盛会,对加强学术交流、提高诊治水平和促进学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有三个基石:第一是规范诊疗行为,以保证医疗质量;第二是规范化的人员培养,保证有稳定的队伍;第三是开展高质量的研究,以促进学科发展。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危重病科学研究及技术大会,就是锚定了其中的规范诊疗和科学研究。”大会主席、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建新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无论从形式,还是版块的设计以及大会的内容上都经过精心准备,有很多区别于其他综合医学大会的特色,希望参会代表能通过学术交流得到学术上的收获,也希望通过规范诊疗行为、促进科学研究,使重症医学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教授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前身始建于1898年,解放后成为安徽省立医院,2017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三方共建成为中国科大直属的附属医院,也是目前中国科学院系统唯一直属附属医院。医院以其打造国内高水平研究医院为目标,以创建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实行集团化、一体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目前形成了一院多区的发展格局。

 

      医院重症医学科始建于1990年10月,201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安徽唯一一家国家级重症医学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5年被安徽省卫生健康委授予安徽省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目前也是医院重要的平台和支撑学科,在医院疑难危重救治、新技术开展、新技术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事故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相信未来重症医学科将继续在医院发展方向上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为守护人民健康,助力健康安徽和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第七届危重病医疗技术大会能在安徽举行,是对我省重症医学发展的充分肯定,更是鼓励和鞭策。”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安徽省医学会刘同柱会长表示,重症医学是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近年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安徽省重症医学科和全国同道一样,学科体系不断完善,重症医学的治疗能力快速提升,在新冠疫情防控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临床各科救治危重病人和重大手术的重要保障。此次会议汇集了国内顶尖的重症医学专家,在安徽家门口传经送宝,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技术以及管理知识,是重症医学领域的一场学术盛宴,希望大家把握这次难得的学习机遇,主动交流,努力提升诊疗水平。

 

 

      “危重病医学作为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不仅体现了医院的综合实力,更是生命支撑技术最高水平的展现。它不同于传统学科,更侧重于器官间、组织间的相互作用,注重病理生理演变和治疗的整体性。随着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ICU病房作为危重病医学的基地,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被誉为医院中的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张幼怡理事长在线上致辞中表示,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作为危重医学领域的领军组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危重病诊疗规范化、质控体系同质化以及专科人才的培养,积极与各国及各地区的国际学术组织进行科学交流和合作,不仅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更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本次大会是推进危重病医学临床与转化研究的重要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这里分享科研成果,共同探讨危重病医学的新动态,开展医疗科研和技术培训,对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衷心希望通过本次大会的交流与探讨,能共同攻克领域内的疑难问题,拓展知识边界,为危重病医学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注入新活力。

 

      安徽省医学会方娟秘书长,安徽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刘宝教授,以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建新教授,前任主任委员席修明教授、马朋林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会长杜斌教授,候任会长邱海波教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陈德昌教授,本次大会执行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锦权教授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本次大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文雄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韶晖教授主持开幕式。

 

 

      会议期间,由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与《医师报》社联合创办的《医师报》重症专栏正式启动。《医师报》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女士介绍,专栏由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会长杜斌教授、候任会长邱海波教授任主编,同时有12位执行主编、36位副主编、85位编委,共135位重症医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编委会。专栏旨在建立重症医学医师沟通交流的平台,传播学科最新进展,推广先进诊疗技术,推进医改政策落地,展现重症医师风采。

 

      杜斌教授表示,希望通过专栏不仅在重症领域传播专科声音,更希望让其他专科的同道们一同了解重症医学,共同推动疾病救治。邱海波教授认为,重症专栏为重症医生们拓宽了交流平台,在这里,除了传递重症医学的学术声音,还有很多管理、人文,以及个人的思考有了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更好地让其他学科领域以及全社会了解重症医学搭建了桥梁。

 

【精彩学术环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席修明教授带来《拯救生命:基于病理生理学的理解》的报告,介绍了重症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症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病理生理学,以及对器官功能衰竭、器官支持的研究;第二阶段,基础研究的转化加深了对宿主反应的病理生理变化的认识;第三阶段,到了今天,个体化、精准医学的新想法将在重症医学里开创更新的前景。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贵黔国际总医院重症医学科马朋林教授提出,在重症医师专业能力培训中应做到临床基础与先进技术的相得益彰。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临床医生要不断增加知识,用新知识和手段武装自己,使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新的武器进行辅助。同时,传统的诊疗方法仍是获取临床信息的基础,需要牢牢掌握。也期待进一步开发先进技术手段来助力更加精准地探寻病理生理学的变化。

 

 

      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教授介绍了关于Sepsis液体复苏的热点问题,提出对于感染性休克病人,张力容积明显减少是一个普遍现象,对于这些病人增加张力容积会带来生理指标的改善。增加张力容积的方式有通过液体复苏或升压药物,两种都可以,但需要在每一个病人去权衡液体复苏反应性和耐受性。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教授、安徽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刘宝教授主持第一阶段学术环节。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建新教授介绍了重症脑损伤的救治过程中如何去关注病理生理学机制,并提出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是串联压力-氧合-血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周教授表示,目前神经重症的临床处理仍主要依靠临床经验,但临床经验也是循证医学,当没有强大的证据时,应该尽可能开展监测去积累临床经验。对于这些数据的处理,需要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东南大学邱海波教授介绍了ARDS新定义的特点,提出新定义最大的进步是概念模型的改变,从病因、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特征都做了总结,但缺乏概念标准到临床诊断标准间的联系。ARDS新定义同时提出可以没有PEEP用高流量,甚至在资源受限的区域可以连高流量也没有,直接就用鼻导管。没有血气的时候用S/F代替P/F。肺部阴影以前要胸片或CT,现在早期用超声也可以。新标准似乎推动了ARDS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但也会引起更多争议,需要更多临床研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陈德昌教授通过一些研究数据提出,不同性别在健康、疾病以及诊疗方面存在差异。如今,性别差异在重症医学领域日益受到关注,但研究数据匮乏,期待中国的重症医学同道在这方面可以开展一些工作。在临床研究和治疗中应重视性别差异,进行一些评分校正,以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也是对重症医学领域的一个创新。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周飞虎教授介绍,AI与传统统计学异同主要表现在数据处理能力、模型复杂性、可解释性、预测与推断、算法和理论基础、对数据量的需求、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互补的。AI机器学习旨在通过算法从数据中学习并进行精确预测,统计学模型则更多地用于推断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因果关系。统计学的方法被用于改进AI的可解释性,而AI技术也被用于增强传统统计模型的性能。基于AI的智慧化ICU建设,有助于重症病人救治。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及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树生教授主持第二阶段学术环节。

 

 

      本次大会以线上线下形式设置了主任智慧培训班、4场会前Workshop及83个专题版块,真正为全国重症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供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